一个尘肺病患者的三年:从呼吸衰竭,到换肺重生
记者 秦聪聪 徐宁
侯先生清楚地知道,这不是梦,但又总觉得,这像一场梦。
挥之不去的咳嗽真的消失了,一呼一吸不再倚靠鼻导管,不费力气就能很畅快。撩起衣服,右侧胸廓处那道长长的淡粉色疤痕,提醒着过去的苦痛与此时的新生。
【资料图】
不久前,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(山东省立医院),侯先生接受了肺移植手术。
术后的侯先生。
无法呼吸的痛
久病初愈,宽大的病号服罩住他瘦削的身型,但眼神里的明亮却遮不住。面对记者,侯先生说,他可以直面镜头,也不需要化名。
这样的爽快背后,也许是重获新生的喜悦,也许是对医护团队的感恩。也许,都有。
侯先生开始感觉不适,是在2020年夏天。
“总是想咳嗽,吃了药也压不住,走路、爬楼梯没一会儿就开始喘。”侯先生当时也没想到,这病会越来越严重。
一段时间不见好转,侯先生去医院做了检查。结果,医生怀疑是尘肺病。
在工厂中从事设备维修工作,锻造过程中那些飞舞的粉末,日累月积留在了肺里。对于医生的怀疑,侯先生没有太惊讶,回苏州进行职业病鉴定的同时,他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搜寻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与转归结果。
也是在那时候,侯先生了解到,对于这样一种没有医疗终结的职业性肺疾,“肺移植”或许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。
随着肺部纤维化程度的加深,氧气挤不进去,也无法通过全身的血液供给到其它器官,侯先生的症状日渐加重。
“谁都没法感同身受,那种感觉,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。”侯先生说,常人的咳嗽一两声、一小阵儿就能好,而他常常是一咳嗽就要连续两三个小时,稍微停歇一会儿,下一拨儿咳嗽就又来了。
起初,他还能感觉到因为咳嗽导致的背疼、肋骨疼,但时间久了,身体仿佛已经习惯了这种疼痛。但是,嗓子里始终像吊着一根绳子,咳不出,也吐不出。
自由呼吸似乎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。2022年,侯先生就离不开制氧机了,活动范围被氧气管困在了那方小小的天地。就连吃一顿饭,也要反复休息好几次,身上的衣服没多会儿就像水洗过一样。
制氧机的气流量被调节到了5升/分钟,但缺氧窒息的感觉还是挥之不去。呼吸是苦的,生活也是苦的。明明年纪不到40岁,却失去了劳动能力,身体的痛苦与精神的枷锁,让侯先生陷入无边际的暗淡无望。
找寻希望的光
尽管脱离了有粉尘的工作环境,但疾病的进展却像脱缰的野马。到今年春天,侯先生的病情愈发严重。这时候,他想到了肺移植。
是时候了吧?侯先生想赌一次生的希望。
他先后找到“中国肺移植第一人”陈静瑜教授与山东省立医院胸外微创肺移植科团队,表达了进行肺移植的强烈意愿。
确实有部分尘肺病患者可以通过肺移植来进行治疗,但肺移植手术又被誉为“胸外科手术的集大成者”,是心胸外科领域的高难度顶尖手术之一,也是手术操作难度大、围术期管理难度最大的器官移植手术。能否进行移植,首先需要系统而规范的术前评估。
“患者入院时肺功能极差,出现了呼吸衰竭,严重缺氧,日常活动受限,不能下床活动,且存在肺动脉高压,胸腔粘连严重,手术风险极大。”山东省立医院胸外微创肺移植科副主任医师王光辉介绍,肺移植的适应证为各种终末期的慢性肺疾病,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肺气肿、肺纤维化、尘肺病及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疾病,在经过系统的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,肺移植是这些患者获得新生的最后希望。
省立医院是国内首批、省内首家获得肺移植资质单位,2005年即开展肺移植。肺移植专家团队囊括了多科室技术骨干,整合了多学科优质医疗资源。
经医院医务部协调,由医院胸外科、重症医学科、麻醉手术科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、临床营养科及康复医学科等科室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后,认为适应证确切、能承受手术、康复前景良好,可行肺移植手术。
侯先生的幸运不止于此。
“我以为至少也得几个月,没想到,两周后,就听说可能不用再等了。”侯先生说。
开启重生的门
2023年7月18日,这一天,侯先生永生难忘。
有器官捐献者传递来生命的礼物,一场完美的生命延续“接力赛”,在省立医院上演。
在陈静瑜教授的指导下,省立医院胸外微创肺移植科主任孟龙、副主任医师王光辉及其团队顺利切除患者的右侧病肺,吻合供肺和受体的支气管、肺动脉干及左房袖,顺利完成在ECMO辅助下的右单肺移植手术。
手术中。
术后第一天,侯先生就告别了ECMO和呼吸机。
“那两天时间,对我来说是空白,但醒来之后,我可以自己呼吸了。”侯先生说,病了三年多,他几乎已经忘了这种畅快呼吸的感觉。因为在暑假,两个孩子没有缺席父亲最重要的时刻;家人陪伴左右,也给了侯先生莫大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这样的困难和挑战。
新鲜的肺在胸腔一张一合,侯先生的喜悦感染着身边所有人,但王光辉心头始终绷紧一根弦。因为他知道,对于肺移植的患者来说,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,后续的治疗康复依然至关重要。
“术后控制感染、抗排异、营养支持、保持电解质平衡……每一项工作,都不能疏忽。”王光辉说,与其他脏器移植不同,肝肾及心脏移植后,这些被移植入的器官都是内在器官,不会直接与外界接触。而人的生命离不开呼吸,肺移植后与大气直接相通,感染几率更大。同时,免疫抑制剂的应用,也增加了肺部感染的风险。在抗感染和抗排异之间,需要找到一个“完美”的平衡点。
术后第九天,侯先生转回普通病房,逐渐恢复了自理能力。但是,王光辉仍时时注意着手机的消息,回病房第一时间是去了解侯先生的情况,甚至不敢外出就餐……
悉心的守护,换来欢喜的结局。8月22日,侯先生顺利出院。
“都过去了,真的都过去了,一切都过去了……”侯先生不停说着“谢谢”,因为爱心捐献者的大爱、因为省立医院医护人员的努力,他在40岁这一年迎来了重生,相信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好。
标签: